搭上京津冀“城際快車” 曹妃甸崛起產業聚集新高地
近日,中關村e谷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將曹妃甸作為重點布局區域,與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態工業園管理委員會完成產業運營服務協議的簽訂,將在曹妃甸核心區打造中關村e谷(曹妃甸)科技創新中心。同時與管委會攜手合作,共建曹妃甸創新創業生態,打造具有產業集群優勢,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平臺載體。
1月31日,北京市對外公布《關于北京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報告提出將加快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同時公布了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十方面主要任務。而早在2014年,北京市政府與河北省政府簽訂協議,共建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這是目前全國唯一跨區域共建的省級平臺,為全力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部署下,北京的優質資源正在走出北京,在河北、天津產生更大的效應,發揮更大的作用。港口能級加速提升,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打造“4+2+3”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產業聚集新高地,產業協同打頭陣,京曹合作不斷走深入實。如今,曹妃甸區拔節生長,也正是京津冀協同不斷邁向縱深的縮影。
落子曹妃甸,抓風口,強產業
曹妃甸是河北省為推進全省沿海開放開發精心打造的新興增長極。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曹妃甸被中央確定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在這片吹沙造出的陸地上,曹妃甸區不斷構建產業聚集新高地。十年間,全區累計實施億元以上項目615個、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15家、規上戰略性新興企業31家、“專精特新”企業45家,建成省級以上研發平臺26家,規上工業企業擁有研發機構占比60%以上。構建起以精品鋼鐵、綠色化工、裝備制造、港口商貿物流四大主導產業,以新材料與新能源、新型信息數字兩大新興產業,以木材加工、生態農業、文化旅游三大特色產業為核心的“4+2+3”現代產業體系。毫無疑問,曹妃甸區已經變身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中關村e谷(曹妃甸)科技創新中心的成立對曹妃甸進一步深化市場改革、擴大開放水平、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以港興業,以產興城。中關村e谷將依托成熟的口岸和產業基礎優勢以及創新中心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結合中關村e谷對重點產業的資源整合能力,為創新中心提供端到端的產業服務解決方案:從產業規劃、產業生態打造、產業招商、產業活動等方面全鏈條、全方位地集聚曹妃甸地區創新資源,發揮大港口優勢、培育新興產業,立足打造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示范區。
讓協同紅利反哺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國首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試點示范的曹妃甸區,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聚集,積極統籌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全力培育趕超跨越發展的新動能。而同時立足北京、布局全國的產業服務綜合提供商——中關村e谷,正通過打造一個富有吸引力的產業生態服務體系,在平臺搭建、政策引導、產業集聚以及完善各類配套等方面創新實干,用心用力服務產業的同時,更服務好企業、服務好人才、服務好項目,依托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不斷創新協同發展機制,全力承接北京產業項目轉移,積極融入協同發展“一盤棋”。
作為進軍大港口城市的重要一筆,未來,中關村e谷(曹妃甸)科技創新中心將聯合京津冀產業上下游打通人才鏈、技術鏈、產業鏈、資金鏈融合斷點,持續優化企業服務,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高效聚集,讓生產活力充分涌流,構建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產業創新生態,助力京曹合作、三地協同在更多領域結出碩果,讓協同紅利持續反哺三地高質量發展。